香港新聞網5月10日電 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嶺南大學與香港藝術學院合辦的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致力於社區推廣、重新定義及活化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據介紹,此計劃集合傳統工藝大師、當代藝術工作者及大眾參與,承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復興工藝,從而重新認識中國傳統價值觀和國民身份認同。

“傳.創”非遺教育計劃學員的作品將於6月21日起在中環大館展出至7月5日。

五位報讀廣彩製作技藝(進階)課程的學員,與廣彩技藝師傅何廖綺玲(前排中)合影。(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傳.創”非遺教育計劃2024/25年度的課程有兩個項目,包括廣彩製作技藝(進階)和花牌紮作技藝,各有五位學員參加。五位報讀廣彩製作技藝(進階)導師培訓課程的學員,自去年10月開始,跟隨廣彩技藝師傅何廖綺玲(Betty Ho)學習廣彩技藝,課程共36堂課,每堂3小時。在完成課程後,學員的作品將於6月21日起在中環大館展出至7月5日,學員還會在9月到中學將技藝傳承予中學生。

何廖綺玲示範廣彩技巧。(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何廖綺玲表示,廣彩代表着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色,同時承載中國歷史文化及西方文化,她非常開心能與香港藝術學院合作,與學員一同追尋廣彩的記憶,盡力傳承廣彩技藝。她續稱,希望學員完成課程後,不但能夠傳承廣彩,更能為廣彩帶來新的里程碑,在傳統文化加入新元素,做到“傳”與“創”。

學員展示作品。(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學員展示作品。(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學員展示作品。(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五位學員——陳樂瑤、陳淑娟、張正寧、周皓琳以及韓兆中,他們來自不同背景,其中有三位曾修讀廣彩初階班,今次是第二次參與計劃。幾位與記者分享加入課程的原因,亦談及學習廣彩的困難,包括如何突破傳統,創新之餘亦能保護傳統文化。學員亦希望傳承這項技藝,令廣彩更為人熟悉。(完)
【編輯:黃璇】
阅读原文:https://www.hkcna.hk/docDetail.jsp?id=100991373&channel=5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