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7月13日電 (記者 黃璇)正在香港文物探知館舉行的“唐風萬里:多元交融開放的盛世”展覽,以269件珍貴文物,包括49件國家一級文物與29件香港出土唐代遺珍,重塑這段輝煌歷史。
文物為證 破“小漁村”迷思
長期以來,1840年前的香港被描繪為“未開埠的小漁村”,但從李鄭屋漢墓、唐代屯門軍鎮到宋皇臺聖山遺址,大量沿海考古發現徹底顛覆此說。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兼歷史系教授劉智鵬指出:“香港出土文物清晰印證其在唐代海絲路的關鍵角色。”

在香港大嶼山?頭出土“萬歲、端州”銘碎銀塊。(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這些實物證據與文獻記載完全吻合——唐代屯門已是外國商船停泊要地。(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展品中,大嶼山赤鱲角、東涌及?頭出土的唐代陶瓷器、鐵兵器、銀髮釵、琉璃指環,以及作為國際貿易硬通貨的“開元通寶”、“乾元重寶”銅錢與切角碎銀塊,無聲訴說著當年商貿盛況。“這些實物證據與文獻記載完全吻合——唐代屯門已是外國商船停泊要地。”劉智鵬強調。
海絲樞紐 千年不墜的地理優勢
香港的戰略地位源於其無可替代的地理優勢:背靠祖國廣袤腹地,面向遼闊南海。唐代商船往來廣州時,常泊於香港水域“等候季候風繼續航程”,使香港成為航海補給與中轉樞紐。
此優勢貫穿歷代王朝:
秦漢時期:已是珠江口航海地標;
魏晉時代:杯渡禪師經屯門青山候船出海,證明1600年前香港已與南海國家通航;
唐代:朝廷設屯門軍鎮駐兵二千守護國門,更以香港作為廣州市舶司外港輔理商務;
宋代:朝廷在港設立“海南柵場”及“官富場”管理海上貿易,宋末皇室更流亡九龍城達九月之久。

展覽壓軸的“瓷通四海”單元,將內地唐代文物與香港出土海絲遺珍並置。(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在香港大嶼山赤鱲角深灣村出土的長沙窰釉瓷片,上有異域人像。(政府新聞處圖片)
展覽壓軸的“瓷通四海”單元,將內地唐代文物與香港出土海絲遺珍並置,凸顯香港作為千年貿易門戶的獨特地位。當觀眾凝視那些沾染南海潮氣的琉璃指環與開元通寶,盛唐的海風彷彿穿越時空,輕拂過今日的維港兩岸。

“唐風萬里:多元交融開放的盛世”展期至12月31日。(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從漢代軍鎮到唐代海絲節點,香港的國際基因深植千年。當我們路過屯門,腳下土地曾收攬過萬國帆影與盛唐風雲——這座城市的光芒,始終源自它連通中國與世界的永恆使命。
註:“唐風萬里:多元交融開放的盛世”展期至12月31日,免費入場。(完)
【編輯:黃璇】
阅读原文:https://www.hkcna.hk/docDetail.jsp?id=101052019&channel=5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