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8月25日電 (記者 黃璇)在香港,養育有特殊學習需要(例如讀寫困難、自閉症譜系障礙或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的孩子,是一條充滿挑戰的道路。父母與照顧者除了付出加倍的愛與耐心,還需學習專業照顧技巧、面對外界的不理解,並處理自身如影隨形的情緒壓力。這條路上,他們並不孤單——醫療專家、社工人員和同行者正逐漸形成支持網絡,陪伴他們走向光明。
【延伸閱讀】
把握黃金治療期——基層家庭與SEN Connect計劃攜手同行

“Mental health matters”——心理健康至關重要。(香港新聞網製圖)
精神科專科醫生、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曹國柱指出,照顧者的情緒問題往往被忽略,卻極其關鍵。他比喻:“情緒病某種程度上像傳染病,父母之間、家人之間會彼此影響。”許多帶孩子來就診的父母,其實自己也承受著明顯的情緒壓力。他坦言,雖然在SEN Connect這項為基層SEN學童打造的計劃中,無法直接為父母提供情緒治療,但會建議他們尋求協助,例如看醫生或找社工。“關心與體諒照顧者,絕對是重要的一環。”
港安醫院慈善基金司徒拔道理事會主席、兒科專科醫生張蔚賢進一步補充,跨部門協作是現代醫療支援的趨勢。他表示:“醫生不是萬能的,有些家長一聽到孩子這麼小就要吃藥(治療精神疾病)就已經崩潰。”因此,醫院團隊包括社工在內,不僅提供核心治療,也關顧家長情緒,這種“非核心卻極重要”的支持,能有效緩解家庭的整體壓力。

曹國柱醫生(左)與曾逸嵐小朋友互動。逸嵐是一名同時患有ADHD和ASD的孩子。(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一個孩子一個問題 衍生一個家庭的挑戰
現年六歲的曾逸嵐被診斷患有ADHD和自閉症譜系障礙,他還有一個不足兩歲的妹妹,媽媽則正面對產後抑鬱。這個家庭的故事,是許多類似家庭的縮影。
曾逸嵐的母親坦言:“我的壓力非常大。”她描述當孩子在公共場合爆發情緒、大吵大鬧時,周圍投來的不理解眼光與指責:“他們會認為我不會帶小孩、不會管教。”然而,這些批評背後,是她日以繼夜面對的生理與心理雙重挑戰。她也點出醫療資源的限制:“醫生的診斷時間有限,我們不可能霸佔太多時間。”在這種情況下,她轉向社工求助:“我只能找社工姐姐傾訴,傾訴到爆哭。”
“你不孤單”:社工的一句話像一盞明燈
曾媽媽續稱,即使是最親近的家人,也未必能真正理解照顧特殊需要孩子的壓力。“因為他們不會24小時對住這個小朋友。”她表示,只有同樣經歷過類似挑戰的專業人士,才能真正給予她需要的支持。
社工告訴她:“你不孤單,不是你不懂得管教,這或許是他生理上的缺陷,不是你的問題。”這些話對她而言,宛如黑暗中一盞明燈,讓她明白:這條路有人同行,無論是醫生、治療師、社工還是護士,都在陪著她一起前行。

照顧者也要擁有自己的時間與空間,允許自己休息。(示意圖,Unsplash圖片)
如何面對壓力?專家的實質建議
面對照顧壓力,專家與資深照顧者提出以下建議:
1、分擔責任,不要獨自承受
照顧者應學習將責任分散,向家人求助,或在必要時尋求社工協助,讓專業人士介入評估與行為指導。
2、允許自己休息
避免全天候“監視”孩子,照顧者也需擁有自己的時間與空間,才能維持情緒穩定。
3、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多觀察孩子情緒與發展上的變化,若出現明顯問題應儘早介入,減低對未來成長的影響。
4、建立支持網絡
尋找同樣經歷的家長團體或專業支持系統,互相分享經驗與情緒,彼此鼓勵。(完)
【編輯:黃璇】
阅读原文:https://www.hkcna.hk/docDetail.jsp?id=101088326&channel=4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