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10月11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葉永成)10月11日,距離中國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暨第十二屆殘疾人運動會、第九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簡稱“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在廣東、香港、澳門三地聯合舉辦不足一個月。這場國家級綜合性體育盛會,肩負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深度融合、釋放體育消費潛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大使命。不僅是一場體育的盛宴,更是一次區域協同發展的“綜合演練”。

圖為香港金鐘添馬公園設置的全運會倒計時牌顯示距離開幕尚有30天。香港中通社圖片
近日,中國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釋放體育消費潛力進一步推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30年,體育產業總規模將突破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體育產業增加值達1.49萬億元,佔GDP比重1.15%,近三年年均增速高達11.6%。體育正從“小眾愛好”加速轉變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大眾剛需”。
此外,競賽表演業作為核心引擎,“為一場賽事,奔赴一座城”已成現實,帶動交通、住宿、餐飲、旅遊等多產業聯動。然而,中國競賽表演業佔體育產業總產值比重仍遠低於發達國家約20%的水平,萬人擁有比賽場次僅為發達國家的4%。增長空間巨大。此次《意見》提出20條舉措,旨在打通供給與需求堵點,讓賽事既“好看”又“好辦”。
十五運會正是這一戰略落地的重要契機。廣東作為體育大省,“十四五”(第十四個五年規劃,2021-2025年)期間年均舉辦縣級以上賽事超4000項次,體育產業規模穩居全國首位。乘此東風,廣東將統籌全省文旅資源,推出“一城一主題”精品線路,打造涵蓋賽事門票與文旅服務的組合產品,串聯場館、地標、美食與文化體驗點。粵港澳三地更將攜手推出“一程多站”深度旅遊產品,推動賽事經濟與文旅消費雙向賦能,實現“以賽引流、以賽促產”。
值得留意,賽事的溢出效應遠不止於賽時。廣東正延伸消費鏈條,推動賽事進景區、進街區、進商圈,探索“票根經濟”新模式——憑賽事門票或參賽證件可在景區、商圈享消費優惠。各地加快打造體育特色街區、夜間體育經濟示範區,通過體育消費季、體育夜市、主題市集等活動,構建集吃、住、行、遊、購、娛於一體的消費新場景。惠州已推出“體育+文旅+生態”融合計劃,發放百萬消費券,預計帶動消費超5億元。
此外,賽事的成功離不開制度創新與科技支撐。粵港澳三地建立常態化聯席會議機制,推動跨境政策協同,在數據流動、資格互認等方面尋求突破。投融資上,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場館建設運營,提升市場化水平。科技應用貫穿始終:深圳賽區啟用醫療信息系統實現動態調度,票務系統採用區塊鏈技術打擊黃牛,場館管理依托物聯網實現智能監控,交通調度運用AI算法優化路線。志願服務通過大數據平台實現閉環管理,提升效率。
面對挑戰,三地亦未雨綢繆。為避免“賽後閑置”,各地提前規劃場館多功能利用,引入專業團隊運營,確保賽後持續服務民生。通過精細化預算、多元化融資與賽事衍生品開發,平衡短期投入與長期收益。組委會設立10萬張惠民票,開展百場社區體育活動,並特別關注無障礙環境建設,確保殘特奧會服務達國際標準,讓賽事成果惠及更廣泛群體。
專家分析指,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是“一國兩制”下區域合作的生動實踐,更將為全國大型賽事提供“灣區方案”。預計賽事將使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知名度提升20%以上,協同指數提高15%,年均經濟增長提升0.3%至0.5%。更重要的是,它將促進三地居民心靈契合,增強文化認同。(完)
【編輯:馬華】
阅读原文:https://www.hkcna.hk/docDetail.jsp?id=101132753&channel=5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