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6月17日電(編輯 馬華)據《證券時報》消息,近日,三生製藥與輝瑞達成了一筆高達60.5億美元的BD(BusinessDevelopment,業務發展)交易,其中首付款就達到了12.5億美元。

圖為位於美國紐約的輝瑞全球總部大樓。新華社資料圖
消息一出,三生製藥股價單日暴漲32%,這一現象級交易不僅刷新了國產創新藥License-out(對外授權)的最高首付款紀錄,同時也標誌著中國創新藥在全球市場上嶄露頭角。
與此同時,石藥集團、信諾維等國內領先的創新藥企也相繼宣布高額交易,進一步推動了市場的熱情。
據統計,截至2025年6月8日,今年中國創新藥BD交易首付款已超過25億美金,總金額突破500億美元。
資本市場上,A股及港股醫藥板塊普遍上漲,多隻創新藥ETF年內漲幅超50%,基金收益最高達到60%,展現出強勁的增長態勢。

香港交易所。香港中通社圖片
跨國藥企為何不惜重金“青睞”中國創新藥企?背後的核心邏輯在於中國醫藥產業鏈的突飛猛進。
技術突破和臨床優勢
據報道,中國在雙抗、ADC(抗體藥物偶聯物)、GLP-1(胰高血糖素樣肽-1)等領域展現出了全球競爭力。1月2日,信達生物宣布,其與羅氏的合作涉及新一代ADC候選產品,交易金額高達10億美元;而先為達與Verdiva Bio在GLP-1領域的合作則包括近7000萬美元的首付款和高達24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此外,根據醫藥魔方NextPharma?數據庫,國產創新藥IND(新藥臨床試驗)申請占比從2017年的不到10%提升至2024年的87%,中美藥品上市時間差由原來的8年縮短至現在的2年以內,這些數據充分展示了中國創新藥研發效率的顯著提升。

2017年5月9日,江蘇蘇州,在信達生物製藥(蘇州)有限公司研發實驗室,一名工程師在觀察藥物中間產品外觀。 新華社資料圖
據媒體報道,奧優國際董事長張玥指出,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以及臨床試驗成本僅為歐美國家的30%-50%,這使得跨國藥企能够有效降低成本。加之中國創新藥在海外具有較高的定價潛力,特別是在肥胖症、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領域需求激增的情況下,GLP-1類藥物成為了極具吸引力的投資對象。
填補跨國藥企管線缺口
據報道,隨著2030年前全球約2000億美元重磅藥物專利到期,跨國藥企急需補充新管線。近年來跨國藥企外部採購自中國的管線比例逐年上升,從2020年的10%增長到2024年的31%,顯示出中國創新藥資產對於跨國藥企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政策大力扶持
據報道,6月16日,國家藥監局發佈的《關於優化創新藥臨床試驗審評審批有關事項的公告(征求意見稿)》提出,將核心創新藥臨床試驗審評審批周期壓縮至30個工作日,相比常規流程平均85天的時間大幅縮短,預計可讓新藥提前半年左右上市。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兒童藥和罕見病藥物被納入優先通道,有望解決部分罕見病“境內無藥”的困境。

研發人員在進行藥物研發。新華社資料圖
中國國務院去年7月份出台的《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實施方案》覆蓋了從研發到市場准入的全過程,并得到了上海、北京等地配套政策的支持,強化了產業生態建設。
短期內,BD交易熱度仍將延續。當前中國創新藥 BD交易首付款與全球TOP10交易相比,僅為其1/5,但差距正逐漸縮小。隨著中國創新藥企業研發實力的不斷提升,和政府政策的精心呵護,中國創新藥正在逐步邁向全球領跑的新征程。(完)
【編輯:馬華】
阅读原文:https://www.hkcna.hk/docDetail.jsp?id=101028604&channel=2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