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7月8日電 香港去年4月起實施首階段管制即棄塑膠法例,第二階段“走塑”將涵蓋更多即棄塑膠產品,例如外賣的食物容器、杯蓋、塑膠杯等,但未有具體實施日期。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表示,特區政府希望先以鼓勵試行方式推行第二階段“走塑”,未來一至兩個月會推出試驗計劃,與飲食業界及環保餐具生產商試用環保飯盒、湯碗等,再作改進。待社會接受程度及替代餐具的成熟度較高後,再正式實施第二階段“走塑”。
香港去年4月起實施首階段管制即棄塑膠法例,餐館禁止向外賣客戶銷售或提供塑料餐具、塑料吸管、攪拌棒等;酒店和賓館不得免費提供塑料牙刷、梳子、小瓶裝沐浴露等一次性洗護用品。第二階段將同時禁止向堂食和外賣客人,提供塑膠杯和蓋、食物容器和蓋等。
但原先定於今年內推行的第二階段管制,至今未有具體實施日期。對此,謝展寰表示,政府希望先以鼓勵試行方式推行第二階段“走塑”,而非“一刀切”實施。

香港中通社資料圖
他稱,未來一至兩個月會推出試驗計劃,與飲食業界及環保餐具生產商試用環保飯盒、湯碗等,再作改進。謝展寰解釋,第二階段涵蓋的塑膠產品與首階段不同,市民自備飯盒較自備餐具難度大。同時,一些食物湯品的容器、膠蓋的替代品使用效果不理想,但他不希望一直等待,因此採用務實做法,鼓勵業界揀選合適的替代品試行。
謝展寰認為,若強制推行,社會恐或“反彈”,例如第一階段推行時,政府鼓勵市民自備餐具,但社會的關注點轉移至替代品是否好用,因此汲取經驗後,希望待社會的接受程度及替代餐具的成熟度較高後,再正式推行第二階段“走塑”。
改變一個地區的文化需時,關於下一階段“走塑”,行政長官李家超曾表示,需確保已有足夠的替代產品,並且這些產品要有實惠的價格,從而幫助社會順利過渡。
據悉,香港第一階段“走塑”成果良好,市民明顯減少使用外賣餐具,更有三成食肆不再提供外賣餐具,每年減少6000萬套餐具。有業界亦形容,香港酒店的“走塑”走在國際前沿,一家國際旅遊網站更因為香港成功推行“走塑”,將香港列入向旅客推薦的全球9大可持續旅行目的地之一。
有環保組織認為,港人已逐漸適應首階段“走塑”,政府應盡早訂立第二階段時間表;綠惜地球助理環境事務經理陳永傑也在一個節目上表示,首階段“走塑”的成效值得支持。鑒於非塑膠替代品的價格有所下降,他相信第二階段的實施條件較以往充分,推行第二階段“走塑”指日可待。
至於垃圾徵費,特區政府去年5月宣布暫緩實施,並計劃於今年稍後公布未來路向。對此,謝展寰回應稱,任何政策都需要民意支持,政府收集過民意,初步較多市民不希望現階段推行垃圾徵費。但由於屬於重大議題,政府希望聽取更多意見,再到立法會交代未來路向。
謝展寰強調,垃圾徵費是推動減廢的其中一個工具,有其價值,而相關議題已討論多年,政府會謹慎考慮社會整體意見。
他也提到,本屆政府大力推動減廢回收,並扭轉香港廢物棄置量不斷上升的情況,相信若有關數字持續下跌,回收率繼續增加,香港便不需要興建第三座焚化爐。
據悉,現時香港垃圾量較2021年減少7.5%,回收率亦有回升,差不多達到垃圾徵費的減廢效果。(完)
【編輯:劉春】
阅读原文;https://www.hkcna.hk/docDetail.jsp?id=101048091&channel=4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