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來了
幼兒天生愛玩,喜歡在自然環境中自由探索,許多幼兒園為此打造了具有自然環境特徵的區域,如:種植地、飼養角、水栽土培區、小樹林、花園等。幼兒總是能在這些地方發現蜈蚣、蚱蜢、螞蟻、蟑螂等動物,他們或是大聲尖叫著,或是好奇地抓起觀察,或是伸腳踩踏動物……在幼兒園裡,教師應該怎樣引導幼兒安全且有效地觀察動物呢?幼兒與動物之間怎樣友好相處、共生共存? (一位幼兒園教師)
專家觀點
在幼兒園裡,幼兒與小動物相處的過程是兒童認知發展、社會性發展及情緒情緒發展中的重要一環,觀察是幼兒與動物相處過程中最基本且最重要的活動。對由此引發的「如何安全有效地觀察動物」「如何與動物共生共存」等問題,我認為幼兒教師應以觀察者、引導者、教育者、研究者和夥伴的身份介入活動過程,從觀察方法、活動設計等方面施與有效指導,激發其觀察與探究的興趣,支持幼兒由觀察動物引發的深度學習,促進幼兒與動物和諧共處,萌發其尊重生命、熱愛自然的情感。
1 對幼兒喜愛動物的天性,教師要“順”
了解幼兒的心理特徵。喜愛小動物這種人類的「親生物行為」亦是幼兒的天性,他們看到自己喜歡的小動物時會開心不已,而對毛毛蟲、蜈蚣、蟑螂等動物的恐懼感往往是後天因素使然,如:性格膽小、缺乏動物知識、受到負面引導等。所以,身為幼兒教師,應充分了解幼兒這個心理特徵,理解並接納幼兒看到動物時大聲尖叫,或是好奇地抓起觀察,或是伸腳踩踏等心理發展過程中的自然表現,鼓勵幼兒與動物建立健康的互動關係。
豐富動物相關知識儲備。為照顧幼兒對動物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滿足其初步認知需求,幼兒教師應秉持對待科學教育的嚴謹態度,透過查閱動物相關資料,對動物學知識進行「蓄能式」儲備,夯實自身的科學素養,多進行動物教育活動,累積實務經驗。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創造動物主題環境,提供動物百科全書,選擇一些有趣且富有教育意義的紀錄片、動畫片或兒童節目,向幼兒科普動物知識,滿足幼兒對動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創設多樣化的互動環境。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一個豐富、有趣且安全的與幼兒互動的環境。可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盡量選擇本地便於飼養且性格溫順、適合幼兒接觸和觀察的小型動物。要隨時注意動物的健康狀況,指導幼兒好好照顧它們,從而打造一個安全、科學、富有童趣的幼兒專屬動物樂園。幼兒園還可購置動物標本、圖書,發動家長和幼兒一起蒐集資料,或讓幼兒自製作品,引導幼兒對靜態的動物進行細緻觀察。對於有良好生態環境資源的幼兒園,應盡量讓幼兒到自然環境中與小動物親密接觸。
2 當幼兒有觀察的興趣時,教師要「啟」
及時捕捉幼兒的興趣點。捕捉幼兒對小動物的興趣點是一個既有趣又富有教育意義的過程。教師可以仔細觀察幼兒在與小動物接觸時的反應與表現,記錄幼兒提出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能反映他們特別關注或興奮的時刻。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和認知能力的提升,他們對動物的興趣點可能會發生變化,因此要定期與幼兒交流,了解他們當前對哪些動物或動物相關的主題感興趣,並據此調整教育內容。也應尊重幼兒的個別差異,每個幼兒對動物的興趣和關注點都是獨特的,應給予尊重和鼓勵,以認同與支持的態度與幼兒開啟一場快樂的探究之旅。
提出觀察動物的具體要求。在幼兒觀察動物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提出一系列要求,以確保活動的順利進行。要提醒幼兒注意安全,如與動物保持適當距離,不隨意觸摸不熟悉的動物,要尊重動物,不干擾或傷害動物等。教師應鼓勵幼兒從多感官的角度觀察動物,包括視覺、聽覺、觸覺等,以更全面地了解動物,也可透過飼養、餵食等方式讓幼兒真實感知動物的生長變化。此外,也應告訴幼兒,動物屬於大自然,原地觀察就好,如果想看得更清楚,可以放在容器中觀察,但是觀察後別忘了把它們再放回原位。在提升幼兒觀察力、分析力的同時,激發其環保意識與社會責任感。
制定與動物相處的規則。教師和幼兒要共同製定飼養制度,明確飼養環境的要求、食物的準備、餵食次數和數量、觀察時間和週期、飼養區的打掃等事項,這有助於確保動物得到妥善照料,同時為幼兒提供參與飼養活動的機會。教師要提醒幼兒用溫和的聲音、輕柔的動作與動物交流,不拉扯、拍打或嚇唬,要避免過於親密的接觸,如親吻、擁抱等,不要碰觸動物的眼睛、鼻子、嘴巴等敏感部位。教師也應全程監督幼兒與動物的相處情況,以確保幼兒安全並及時糾正不當行為。請幼兒接觸動物後洗手,並保持個人衛生。同時定期清潔和消毒與動物接觸的物品和區域,以預防疾病傳播。
3 當幼兒有探究的慾望時,教師要“導”
掌握觀察動物的科學方法。幼兒與動物之間的友好相處不僅是一種簡單的觀察關係,更是一種情感的交流與生命的共鳴,教師需在這過程中定位好「引導者」角色,導航幼兒的動物探索之旅。要根據幼兒對小動物的興趣點及動物的特點,制定詳細的觀察計劃,明確觀察目標、觀察內容、觀察方法、時間安排等,引導幼兒有目的地觀察動物,用看一看、聽一聽、摸一摸的方式,全面了解動物的特徵。掌握由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的觀察方法,將觀察與探究結果表徵在「動物觀察記錄表」上,細緻地觀察動物。最後,教師也要組織幼兒一起回顧觀察過程,分享彼此的發現和感受,由自然觀察走向深度學習。
提供觀察動物的設備支援。適當的工具支持能使幼兒在觀察動物時,更聚焦它的特徵變化,更精確地去觀察一些細節,幫助幼兒收集更多的資訊。提供給不同年齡層的幼兒觀察的工具應有差異:小班幼兒注意力時間較短,可給其提供外形有趣、方便抓握、觀察視線寬大清晰的工具,如大號放大鏡;中班幼兒有意注意時間較長,在觀察動物時會進行觀察比較,以發現“相同”和“不同” ,可提供功能要求更高一些的觀察工具,如常見的放大鏡;大班幼兒更注重對動物特徵的細緻觀察和連續觀察,因此,除提供日常的工具外,還可提供電子掃描顯微鏡、高倍顯微鏡等,支持幼兒能夠更投入地觀察動物的外在、局部特徵和變化。
拓展延伸觀察動物後的活動。幼兒觀察小動物後,可以透過一些創意和教育性的活動來擴展和延伸他們的學習體驗。可進行實驗,如觀察螞蟻如何搬運食物、蝸牛在不同表面的移動速度等,激發幼兒對科學探索的興趣。寫生活動也是觀察動物的絕佳方式,幼兒透過細緻觀察來捕捉動物的外形特徵,包括動物的體形、顏色、毛髮、動態變化等,進行藝術創作,可以有效提升觀察力與表現力。此外,一些動物主題的角色表演遊戲也能讓幼兒模仿動物的行為和聲音,增進對動物習性的理解,由此鞏固和拓展觀察小動物時的學習成果,還能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培養多方面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