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位置:首页 > > 娛樂
迎風而立,華人電影思辨更需思變
发表时间:2025-01-02     阅读次数:     字体:【

??國家電影局發布數據:2024年中國電影總票房425.02億元,總觀影人次突破10億。過去的一年,市場起風、風向在變。冬天來臨前,中國電影人就達成共識,改變迫在眉睫──只有好內容回歸,觀眾才能回歸,信心才會回歸。製圖:李潔

??2025年第一天,國家電影局發布數據:2024年中國電影總票房425.02億元,總觀影人次突破10億。

??有人說,數據的公佈頗有幾分「靴子落地」意味。因為早在一個多月前,年度大盤縮水超百億、觀影人次下滑超2億,都是可預見的走勢。

??也有人無問西東,只管向前。比如,跨年的電影院打工人拼了。有元旦檔諸片配套電影內容帶來瓜子場、泡泡場、櫻花雨場,也有戲院自掏腰包採購禮花、手鼓、明信片乃至排演節目花式整活。大家使出渾身解數,所圖無非是給觀眾一次滿意的觀影體驗。大家都知道,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社交打卡式觀影也支撐不起全年KPI。但電影人沒有離場,誰說這不是全球電影寒流裡的暖意?

??過去的一年,市場起風、風向在變。冬天來臨前,中國電影人就達成共識,改變迫在眉睫──只有好內容回歸,觀眾才能回歸,信心才會回歸。只是確定的大命題下,仍有許多懸而未決的支線課題待解。 2025年,迎風而立的華人電影,思辨更需思變。

??破除檔期依賴vs只有春節檔,分眾值得被重視

??賈玲以影史第一位女性導演的身份登上年度「銷冠」寶座,這是龍年春節過後就能提前展望的事。 《熱辣滾燙》斬獲34.6億元,在年度總票房的大盤裡佔比超8%。

??事實上,同檔期贏家不只一家。 2024年票房前五片裡,包括賈玲作品,共四部出自春節檔。 《飛馳人生2》以33.98億元居於年度次席,排名第四和第五的《第二十條》《熊出沒·逆轉時空》分別獲得24.54億元和20.06億元。只有《抓娃娃》從夏天突圍,帶走33.27億元。

??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2024年在內地上映的新片總數506部;2024年中國電影市場觀眾總基數4.3億;喜劇類型貢獻了全年36%的票房。具體到年度前五名的作品,1%的座次影片票房總和,超過全年總票房的三分之一,前五名都有喜劇因子。觀眾基數龐大,蛋糕分配的結果顯而易見,贏家通吃,春節檔獨大,喜劇豐收。以至於戲院經理們的江湖戲言大有一語成謔的勢頭,「春節合家歡,開張吃一年」。

??面對電影院實際的生存問題,「檔期依賴症」還要不要治? 「只有春節檔」和「只有喜性消費」的背後,結構性問題還能不能緩解?

??誠然,放眼全球市場,喜劇被偏好是普遍事實。現代社會節奏快、壓力大,笑是剛需,不落俗、不裝瘋賣傻、不堆砌網絡段子的喜劇電影更是市場尖貨。於是,把諷刺矛頭對準職場生態,以「錯位喜劇」調侃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年會不能停! 》,在上一輪跨年檔成了“打工人嘴替”,攜“不說人話”、語言空轉的職場新詞,得到觀眾共鳴,走出市場長尾效應。春節檔的喜劇混戰裡,張藝謀也用喜劇外套包裹了嚴肅的社會話題。他用生活流喜劇的柔軟身姿,調和了「大過年看審案」的緊繃感。當故事在情緒的步步昇華裡成功輸出「法不能向不法低頭」的正向價值,《第二十條》找到了商業電影與寫實主義之間的平衡點。

??只是,打工人喜剧的题材保质期总有时间,愿意不断尝试新风格的张艺谋只有一个,能集齐喜剧表演分寸拿捏得当的一众实力派更非易事。多数时候,优秀的喜剧文本难觅,不冒犯观众的表演尺度难得。好比领衔票房的《热辣滚烫》和《飞驰人生2》,两部喜剧虽都够励志,却也都缺少一层与普通人的连接,功亏一篑。就连沈腾、马丽搭档出马的《抓娃娃》也难称完美喜剧。影片本意讽刺“没苦硬吃”的内疚式教育观,但渲染富豪生活的夸张设定和强行大团圆的结局都大大削弱了作品的力量。

??要滿足4.3億中國電影觀眾的多元需求,喜劇不是萬能,春節檔也不可能真正包圓一年。 「熊出沒」系列用接連多年努力證明,主打「大手拉小手」的家庭觀影人群,深耕IP、持續創新,每年春節都有「穩穩的幸福」。 《好東西》重新定義了新時代的兩性關係,新一代女性導演對現代都市生活新穎而深刻的認知與把握,贏得忠實擁躉;《週處除三害》突破「復仇爽劇」的套路,暴躁乖戾的表皮下,飽含對生活意義和人性內核的反思;紀錄電影《里斯本丸沉沒》從歷史中打撈真相,不僅贏得內地破億元票房,還在國際市場收穫認可。這些上映在尋常週末、中等成本電影的成功再次證明,不同地域觀眾的偏好,為中國電影多元化發展提供了豐厚土壤;青少年、二線城市、都市女性、紀錄片愛好者等分眾的需求,值得被重視。而相較於春節假日“笑一陣子”,中國電影市場的理想模型,不僅有頭部大作品,還應有日常細水長流。

??名導效應vs名望失靈,平視才能得大勢

??“名導滑鐵盧”“輿論修羅場”,很遺憾,兩大爭議性的關鍵字是2024年盤點時,網友們送給名導演、大導演集體的。

??雖說不唯票房論英雄,但陳思誠執導《解密》、徐嶏執導《逆行人生》、烏爾善執導《異人之下》、胡玫執導《紅樓夢之金玉良緣》、陸川執導《749局》等,都遭到不同程度的市場冷遇。這一屆電影觀眾不太信奉名導效應,相反,有些成名已久的導演在網路「輿論修羅場」中名望失靈、傷痕累累。

??大導演為什麼不靈了?

??最犀利的觀點恐怕是「舊票根找不到新知己」。 「張北京」在去年國慶檔遇冷就是一例。導演寧浩與葛優搭檔,怎麼看都是“喜劇高配”,但《爆款好人》卻是票房的失意者。 「國民度組合」刷不出存在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從前幾年的爆款《我與我的祖國》衍生而來,計程車司機「張北京」的新篇,仍是京味喜劇與時代故事的結合。新故事裡,“張北京”一夜走紅網絡,看起來緊跟“時事”,可在Z世代聚集的B站,UP主們一針見血:“網紅崛起、流量造假、人設崩塌等,片中所的確是今日事,但電影拍得輕淺,沒有對時代情緒的真正洞悉與呼應,反而顯得落伍。

??「煽情過度」的寫實主義則是又一種失靈。 《逆行人生》從中年人的職場與生活雙重變故講起,看起來,直戳當代人痛點。而主角轉身投入的外送產業,又是如今靈活就業大軍的重要組成。兩邊加持,似乎是與生活休戚相關的「天選題材」。可惜,終止房貸也許不會讓現實中人獲得幸福,放棄治療也不會讓多年的糖尿病患者不藥而癒。團圓式的大結局很美,但對比不切實際的幻想,觀眾更在意——讓騎手不得不超時、超負荷勞動甚至冒著違規和車禍風險的算法,為什麼最終被電影描繪成“為了當單王的熱血勵志拼搏」?假如不能真正理解困境、體卹難處,誰說這不是創作者的傲慢?

??更糟糕的境況恐怕是名導演們在網路上與網友大戰幾回合。

??一方面,「電影產業鏈各環節應當凝聚團結向上的行業力」——類似的呼籲在近年的電影輿論場屢屢被提及。打敗一部電影的並非另一部,而是整個產業所面臨的「爭奪注意力」困境。因而,電影行銷互下“黑手”、裹挾著非理性粉絲互相“拉踩”,已從曾經的市場“黑天鵝”事件演變為反復出現的“毒瘤”。盡快建立良性、健康的電影評論生態,是電影高品質發展的必經之路。

??但硬幣的另一面同樣不容忽視,過去的手段、方法、套路失靈的同時,名導、大導的「權威消解」也正在發生。與其說是觀眾的觀賞習慣和心理更迭了,毋寧看成,部分創作者缺乏足夠真誠的創作態度漸漸勸退觀眾。誰才是真正的觀察者、聆聽者,帶著真誠的平視目光,觀眾一目了然。即便不能即刻洞悉,但網路時代,口碑發酵只需半天光景,沒有人能僥倖投機。

??情緒電影vs作者電影,不跟風才有清風徐來

??2024年,如何攻克“低慾望觀影”,業界、學界反覆論證。新娛樂形式的競爭、頭部電影的表現乏力、網路輿論的複雜生態等多重夾擊下,部分創作者認同──得情緒價值者得市場。

??2023年《消失的她》《孤注一擲》等作品在市場上大獲成功,或許從某種程度上為這種論調提供了「信心」。但隨著越來越多人跟風仿效「爆炸」的情緒、極致的表達,思考到底哪些細節橋段可以收割情緒價值、點燃話題的爆發性傳播,那麼電影本身的藝術品質和水準難免偏航。

??好在,改變的風信已來。

??賀歲檔開啟時,港片的回升與作者電影的集體回歸,都值得一書。 《焚城》《年少日記》《白日之下》《破·地獄》《我談的那場戀愛》《九龍城寨之圍城》等港片陸續公映,口碑不俗。這些作品都從本土生活、本土文化汲取素材,呈現明顯的關注現實、去類型化的趨勢。 「港片已死」已是偽命題,香港電影人用腳踏實地的創作,讓「港片復興」被強勢看見。同時,《雪豹》《倒倉》《老槍》《回西藏》《走走停停》《乘船而去》《再會長江》《女人世界》《出走的決心》《只此青綠》《最後的告別》《小小的我》等帶有鮮明作者烙印的小眾作者向電影,在傳統文化、中式美學、家庭記錄、生命課題、草根敘事等不同領域凝聚了觀眾共識。

??2024年第四季度,觀眾更發現,一些早在串流媒體上線的經典老片重映後,也不乏知音繼續埋單。 2024年,超30部影片在內地重映,其中「哈利波特」系列八部連映,連續56天躋身單日票房前十名。新海誠電影《你的名字。 》重返大陸市場,票房亦突破億元。而《這個殺手不太冷》《如父如子》等並不以強視聽效果為賣點的經典佳作,同樣能吸引舊雨新知。

??至少好消息是,並非“觀眾不願看電影了”,只要有好電影在,進戲院觀影依然是重要的線下文娛消費。有些創作邏輯是顛覆的:先有高品質的電影內容,才會有口碑與票房;先有公認的藝術價值,才會有強大的傳播效應。新的一年,與其執著找到「爆款何為」的標準答案,不如放棄幻想,回歸表達,不跟風才有清風徐來。 


 
上一篇:音樂劇《運河琴緣》天津演出獲贊
下一篇:國家大劇院首推原創音樂劇《戰爭與和平》:以通俗詮釋經典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