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
位置:首页 > > 體育
千奇百怪的龍,一直在陪伴我們
发表时间:2025-01-06     阅读次数:     字体:【

??2024年12月29日,即將結束的《龍·中華民族的圖騰-中國八千年龍文化精品文物展》部分文物及智慧屏設計。不少觀眾選擇在閉展前「打卡」觀賞。任哲曦/攝

??龍原本的面貌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在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龍」是亦正亦邪的東海龍王三太子敖丙;在電影《花木蘭》中,「龍」是身兼守護之責、古靈精怪的木須;在小說《西遊記》中,「龍」是忠心耿耿、沉著機敏的白龍馬…

??其實,最早「龍」的形態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遼寧阜新查海遺址出土的石堆龍,這是科學考古發掘的最古老的龍的形象。

??2024年12月31日是中國考古博物館特展《龍·中華民族的圖騰-中國八千年龍文化精品文物展》展出的最後一天,參觀者絡繹不絕。本次展覽包含了紅山、二里頭、殷墟、三星堆等30餘個重要遺址發掘出土的龍主題文物,展現了中華文化八千年中「龍」形象的歷史流變與發展脈絡。本次展覽以科學考古挖掘品為主,聯合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2家考古文博單位,展出了100餘件珍貴文物,其中不乏各單位的「鎮館之寶」。

??中國八千年龍文化之「最」的特展

??「原來我們現在熟知的龍是這樣一步一步演化過來的。」看完展覽後,參觀者王然感嘆道。

??就像流行文化中龍的形象豐富多樣,8000年的龍形態演變中呈現了多元面貌的龍。這次特展有幾個「最」——中國八千年龍文化年代序列「最」完整,中國龍文物的種類和形態「最」具代表性等。

??例如其中一件身形舒展的文物“蚌龍”,出土於內蒙古赤峰彩陶坡遺址,填補了紅山文化早期龍形象的空白。由蚌殼拼成龍的形態,頭部朝向彩陶坡坡頂,本次展覽是這件文物第一次對公眾展出。

??而另一件龍文物,頂著一個“豬腦袋”,龍的首尾分開,呈現“C”形——被稱作玉豬龍,同樣是隨葬器物。

??後來,龍的形態由“C”形演變為流行“S”形。展出的玉龍形佩是西漢時期的龍文物,有著圓圓的眼睛、捲卷的鬣毛、上捲的龍尾。

??而本次展覽中展出的元代文物“青花龍紋盤”,已經具備今日大眾所熟知的龍的特徵: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

??如此豐富的龍形態文物大量聚集,吸引了許多參觀者。

??來自鄭州的宋功帶著他所組織的文博學社的孩子們特地到北京參觀龍文化特展:「能夠看到七八千年前,幾乎是最早的龍形象的文物,我和孩子們都很激動。

??由於家鄉濮陽被稱作“中華龍鄉”,參觀者郝懷寧對龍文化非常感興趣,“我想了解龍文化在不同時代的展現形式,不同的龍紋對應的不同時代人的生活方式”。

??而跨越數千年的龍形態文物,讓參觀者楊芳真正感受到了文化自信,「我在國家博物館看到希臘距今5000年左右的文物,當時非常羨慕。今天的我非常自豪,看到中國還有七八千年前的文物。

??參觀結束後,觀眾對龍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產生了更深入的理解。

??「對中國人來說,龍是根植在我們基因中的一種圖騰。」參觀者胡愛梅這樣理解龍文化。

??宋功所理解的龍的基因,就像《易經》裡面所說“飛龍在天”“潛龍在淵”,“我們在不同的時期能夠適應天時、地利,並以此作為我們對生活和生存的理解」。

??如果用3個字來形容龍文化,郝懷寧會用“集大成”,“龍文化和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是一脈相承的,所以說它是一個很有代表價值的中華民族的圖騰”。

??從龍文化展覽,楊芳想到了中華文化所推崇的「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的謙和。 「對於玉玦總是有一個缺口,我有一點小小的感慨。」楊芳說,「就像『C'形龍玉玦的寓意一樣,人生未必是閉環的,總是會留出一個空隙,這是我們可以生長再創造的空間。

??小學三年級學生楊皓月非常喜歡「龍」。 “龍對我來說就像是祖先一樣。”她說,“感覺它一直都在陪伴著我們。”

??考古揭開「龍」的真面目

??龍究竟從何而來?今日的我們仍舊在探尋。

??展覽的起點是8000年前,遼寧阜新查海遺址出土的石堆龍。滄海桑田,興衰更替,「滿天星斗」的新石器時代點燃了文明曙光。遼西大地上,距今6500-5000年的紅山文化延續著人們對龍的崇拜。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刘国祥长期从事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他说:“红山文化玉龙的出现与辽西地区旱作农业和祈雨活动紧密相关。龙图腾崇拜是红山文化进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显著精神文明标志之一,红山文化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实证。”

??本次展覽中,有兩件來自紅山文化的標誌性龍形玉器。

??一件是出土於內蒙古翁牛特旗東拐棒溝遺址的玉「C」形龍,昂首、彎背、卷尾,整體呈「C」形;另一件是出土於遼寧朝陽牛河梁遺址的玉豬龍,身體如環,頭部雙耳豎立,吻部前凸,形狀似豬首。

??特展中還有良渚文化錒刻「龍首紋」的玉龍首手鐲,凌家灘文化頭尾相接、脊角分明的玉龍,陶寺遺址「鱷首蛇身」的陶彩繪龍紋盤等。這些龍雖形態各異,但和紅山文化的「龍」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劉國祥解釋:「龍形象的來源主要是各種動物,如熊、野豬、鱷、蛇、鹿等;以及動物胚胎,象徵生命流轉、物阜民康、子孫繁盛;還有自然現象,包括風雲閃電、彩虹和星像等。

??在中國考古博物館常設的「宅茲中國」展覽中,陳列著傳說中夏王朝的都城、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的文物——一件被稱為「超級國寶」的綠松石龍形器。

??它頭部呈方形,雙眼嵌玉晶,身體細長,尾部蜷縮,脊背密布代表陽性的菱形格紋,身畔一枚玉舌銅鈴,恰好映襯《詩經》中“龍旗陽陽,和鈴央央」之景。

??以綠松石龍形器為代表的二里頭龍文化對商文化有重要影響。此時期,四川地區的三星堆文化走向繁榮。本展首次公開展出的銅頂璋龍頭是三星堆遺址最新發掘成果,龍首張口露齒,眼睛形似「臣」字,龍角與龍耳向後彎曲。它的造型,同樣繼承了中原地區二里頭文化的傳統,凸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歷史進程。

??文明長溪奔流不息,容納百川。龍的形象,由傳承延續,因融合而創新。

??「龍從充滿神秘色彩的神靈崇拜,到寓意風調雨順的吉祥象徵,文化內涵也從相對單一到多元一體。龍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此次特展的最後,展示了從漢朝到清朝的龍文物,材質豐富,形態多樣,用途廣泛。

??喜歡博物館的年輕人愛上“考古”

??2024年,《龍·中華民族的圖騰—中國八千年龍文化精品文物展》是中國考古博物館很受年輕人歡迎的展覽。

??劉國祥表示,篩選不同時期龍文物的標準主要有三點。 「展品的選擇精益求精,一要能夠反映所處時代的文化特質,二是可以體現龍形象、龍文化的傳承發展,三是具有工藝美術美學價值。”

??在特展的現場,有許多充滿科技感的設計亮點,如利用投影、智慧螢幕介紹文物考古發掘歷程,增設透明觸控互動螢幕向觀眾多角度展示文物細部特徵。楊皓月站在商代晚期的銅盤龍紋盤前,點選螢幕,玻璃展櫃上浮現對應的細節。她借助智慧屏,向記者介紹了「龍紋」的內涵。

??近年來,博物館的熱度屢創新高。 2024年9月,國家文物局公佈數據,全國備案博物館6833家,截至8月底,博物館接待遊客達9.4億次。 《2024年抖音博物館生態數據報告》顯示,00後相較於其他年齡層,觀看博物館相關影片的偏好度更高。

??「看展的年輕人非常多。」劉國祥表示,「中國考古博物館每週六上午舉辦的中華文明溯源系列學術講座,會吸引很多孩子。我們還會製作專題紀錄片,請一些學者講述他們挖掘出某個文物的故事。

??龍文化特展於2024年12月31日結束。中國考古博物館今年將舉辦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特展,分別講述陶器、玉器、青銅器、紡織品和實驗室考古中的文物科技與保護研究,讓考古從「手鏟釋天書」轉變為「慧眼覽古幽」。

??讀文化遺產與博物館學專業的何丹,每隔兩週會去博物館看展覽。

??2023年9月,中國考古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每日預約爆滿,一度被稱為「最難約」的博物館。博物館中「倉儲式陳列」的珍貴文物,兼具專業性和科普性的文字說明,以及高度適配的環境帶來的歷史感和時空感,深深地打動了她。

??「每一個博物館,都能遇到那麼一件文物,讓你震撼且心潮起伏。」何丹說,「站在那裡,就彷彿經歷了一次時空穿梭。」(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孫曄實習生擔任哲曦馮樂妍記者徐丹陽)

閱讀原文;http://education.news.cn/20250106/32b08495c07d4ed9b4abe40633cf25b2/c.html

 
上一篇:@大學畢業生這份就業服務總整理請收好
下一篇:促就業,不設限!最新重磅政策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