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濱小城如何辦好“大教育”
——山東省威海市推動全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調查
本報記者王家源魏海政
位於膠東半島東端的山東威海,山海相連,美景串聯成線。
「精緻」是這座海濱城市的鮮明標識,也是威海發展的目標遵循。儘管經濟基礎好、學生數量少,但威海教育並沒有在這樣的客觀優勢上“躺贏”,而是不斷找題解題、不斷深耕,推動義務教育整體水平持續走在山東省前列。 2024年,威海教育迎來「高光時刻」:所轄行政區市全部獲準「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
從“有學上”到“上好學”,威海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後如何進一步提高品質?近日,記者走進威海,探尋這座海濱小城辦好「大教育」的密碼。

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新都小學學生在課後服務時段學習葫蘆烙燙。威海市教育局供圖
新優質學校拔節生長
在威海,每走進兩所中小學,至少有一所是新建或改建的。
近年來,威海聚焦人口變化情況,依照「不盲目、有計畫」的原則,加強教育資源的前瞻性佈局。近10年,威海累計新建、改擴建中小學150所,佔中小學校總數的68.18%,率先在山東省解決了「大班額」問題。在資源配置上始終堅持城鄉一體化發展,城鄉學校硬體設施以一個標準、同步改善。教育財政支出佔比始終維持在20%以上,連續10年超過山東省平均…
城鄉共進、推動教育資源全面均衡,威海的做法很“硬核”,但記者在研究中印象更為深刻的是威海新學校的成長速度。
威海市榮成市青山小學地處城鄉接合部,由6所完小合併而來,輻射週邊12個社區、38個村,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佔三分之一。 3年前,在搬入新校區後第一次閱讀節上,校長王燕便發現,站在被聚光燈照亮的報告廳舞台上,學生們很拘謹,甚至不敢往台下看。原因何在?
「農村學生週末沒有豐富的課餘活動,視野不開闊,主動探究的意識薄弱。」王燕發現了癥結所在,「此後幾年,我們所做的最多的努力,就是透過探究性活動激發他們的想像力、好奇心、探求欲。
王燕沒有追求“高大上”,而是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將其課程化,讓課堂走進自然、走進學生們的生活。魚菜共生計畫研究中的魚是師生去附近崖頭河捉的,無土栽培使用的種子是學生從家帶的,學生們用校園中的落葉作畫裝飾走廊……整個校園變成了學生的實踐場,處處都是他們成長的痕跡。如王燕所願,學生們在陽光下風吹日曬、自由成長,真正成了舞台的主角、學校的主人。
2024年,威海小學迎來入學最高峰,同時,小學畢業生數開始逐年增加,學位保障壓力將由小學轉移至國中。
威海市世昌中學是一所建校僅5年的國中,走進校園,整個教學大樓就是一座開放式圖書館。不同樓層設立了不同的閱讀場館,每間教室都打造成一位作家的主題書房。短短幾年,讓校長於志健欣喜的不只是學生們開始在區市聽說讀寫等比賽中嶄露頭角,更在於閱讀潤澤了更多學生的生命。
蓋一所成一所、家門口的學校「一樣好」背後,是威海在擴優提質上的深入探索。威海大力推行協作機制,2023年實現城鄉學校、優質及薄弱學校結對覆蓋率100%,結對幫扶成效與牽頭學校考核捆綁評價,這一舉措有效縮小了城鄉和校際差距。為進一步破解城鄉師資不均衡、校際不均衡等難題,威海加強制度創新,比如,打破教師績效分配“平均主義”,向偏遠農村學校適度傾斜;深化“縣管校聘”,教師交流輪崗比例2024年達29%,城鄉學校專任教師本科及以上學歷之比為0.993∶1。
以細節溫度增強獲得感
早上5:15,威海市實驗中學副校長江山來到學校食堂後廚,與供應鏈、食堂工作人員一起檢驗當天的食材:梅花骨、土豆、雞蛋、黃瓜……遇到不稱心的食材,他總是會細心挑出來,命令更換。
2024年7月,山東省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校食堂財務管理的通知》,明確「中小學校學生食堂原則上實行自主經營」。威海緊抓落實,各校相繼收回食堂經營權,變委託經營為「自主經營+服務外包」的新型學校食堂營運模式。
談到這個模式與原來委託經營的不同,江山告訴記者,最核心的是實行了財務獨立核算,學校在全市統一的原材料供應「品牌庫」中採購食材,並負責進貨驗收、食譜制定、利潤控制,餐飲公司人員則承擔菜餚烹飪、分餐清潔等工作。
保障3000多名學生在校吃好午餐、晚餐,江山感到責任更大了,但更安心,也令家長更放心了。 「原來餐飲公司總想著壓低成本、提高利潤,現在市裡規定學校食堂年淨利潤率不超過3%,但我們基本上都是零利潤。食堂前不久還添置了絞肉機,這在原來是不敢想的。
优质均衡后如何再提高质量?答案就藏在有温度的细节中。近年来,威海不断在细节上下功夫,着力解决学校食堂、课后服务、午休等民生问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显著增强。
在威海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實驗小學食堂,記者見到了一本包含242道常見菜餚的《學生餐標準食譜》,每道菜細緻規定著使用多少克原料。例如,這天中午,學校食堂有一道乾煸雞塊,需要使用雞塊100克、青椒5克、紅椒5克。
為解決食堂餐「各自為政」、沒有統一標準的問題,2024年,威海組建專家團隊,歷時4個月研發出了這本標準食譜。參與食譜研發的威海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餐旅服務部主任阮克富告訴記者:「我們從常見菜開始梳理,先確定標準量,再科學搭配主輔料,同時進行營養素分析,經過至少3輪調整,直到所有團隊成員對數量、口感、營養均衡度都滿意了,一道菜的配方才最終定稿。
「有家長跟我說,孩子在學校吃得好了,家長在家做飯都提高了難度。」威海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實驗小學校長林秀芳笑著說。
修練因材施教雄厚內功
一張A4紙能托起300枚一元硬幣嗎?
不久前,威海市望海園中學舉辦“創意紙橋挑戰賽”,一名初二學生給出了答案,他巧妙設計紙張的結構,成功實現了這一創想。
科學教育是望海園中學的一張名片,校長叢人帶記者參觀學校的無人機教室、人工智慧教室,在一張海報前,她停下腳步。 「其實,最讓我高興的是許多學生透過科學教育找到了自己的志向。」她指著海報上一名男生介紹,「雖然他成績並不突出,現在在讀中專,但他已經是我們這兒小有名氣的無人機'專家',能遙控無人機噴灑農藥,還自己鑽研修理無人機。
不再只以分數「論英雄」、每名學生的個性特徵都被珍惜、一個個鮮活的靈魂被看見……近10年來,威海以特色學校建設為牽引,引領中小學不斷修煉內功,提高育人品質。
威海市文登區實驗中學教師平均年齡47歲,學校充分發揮老教師的能量,組成了8個名師工作室。對此,學校不給行政壓力,成員們來去自由,充足的空間反而凝聚起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伙伴,改變了學校教師專業發展的生態。擔任班主任已24年的袁霞成立“袁媽媽工作室”,將班級管理、家校溝通的經驗悉數傳授給更多教師。
「早上,袁媽媽總是第一個到教室,每晚她都打電話給一個同學家訪。我媽媽也是老師,她總說她很敬佩袁媽媽,在這樣的班裡學習,我感到很幸福。 」說話時,學生潘子禾的眼睛裡亮閃閃的。
什麼樣的教育讓學生眼裡有光?威海之行,記者深刻感受到了正確的教育觀、品質觀的力量。
早在十多年前,於志健就認識到了體育的重要作用,在威海市世昌中學,他著力解決教學體系無法讓學生「動」起來、「樂」起來、「壯」起來的問題,他驕傲地告訴記者:“我們橄欖球隊的學生學業成績都很棒!”
學校適合鋪天然草坪還是人造草坪?草木染與化學染料孰優孰劣?威海市望海園中學學生在探究社會性科學議題的過程中不斷培養辯證思維和科學精神。
威海市羊亭學校是一所鄉村學校,學校每年都會帶學生和家長到職業學校研發,目的是開拓學生的眼界,讓學生更能理解自我、規劃未來。
…………
站在新的起點,面對各學段入學人口波動較大引發的連鎖反應等棘手問題,威海教育人一刻也不敢鬆懈。 「對優質均衡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威海市委教育工委常務副書記,威海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偉說,「未來,我們將持續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在'小眼鏡' '小胖墩''玻璃心'等問題上重點突破,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以更高標準、更實行風,讓優質均衡的教育惠及每個孩子。
閱讀原文;https://edu.gmw.cn/2025-01/17/content_37803031.htm